按:“2018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中國數字出版創新論壇”于10月23日在北京開幕。李建臣同志應邀做了主題報告。茲原文發布。
“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云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span>
今天的盛會,在王勃《滕王閣序》的雅韻和楊炳延老師的墨香之中拉開序幕,一開場就洋溢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古樸雋永、桂馥蘭馨的氛圍,新穎別致,別開生面,令人神清氣爽,耳目一新!這種開幕方式本身就是一大創新!
下面,咱們言歸正傳。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大家好!
非常榮幸應邀參加盛會,與大家共同探討數字出版創新的相關話題。首先,對論壇隆重召開表示誠摯祝賀!對中國版協等單位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衷心感謝!對各位嘉賓蒞臨盛會表示熱烈歡迎!
這次論壇主題是“數字出版創新”,非常好,抓住了行業發展關鍵,也切中了時代變遷的脈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堅持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在十九大報告中,總書記進一步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要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化創新第一動力的地位和作用,突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全面創新,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可以說,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我們黨在新時期放眼世界、立足全局、面向未來做出的重大決策。
為什么創新如此重要?因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正在進行一場文明形態大轉變、大遷徙。這個新文明形態就是數字文明。
之所以稱之為一種新文明形態,是因為在這種文明形態下,人類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與工業文明相比,都發生了根本性、顛覆性變化,整個社會生態面臨著重新洗牌,秩序重建。有的行業將消失,有的行業將被肢解,有的行業雖然存在,但是需要從里到外脫胎換骨。站在時代風口上的馬云們,只在短短數年間,便完成了從一介布衣到時代弄潮、叱咤風云的轉變。他們獲得的是文明形態變遷帶來的紅利,依靠的便是創新。
在這樣一場文明形態大遷徙的過程中,創新不僅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且深入到了社會文明的底層結構,對社會發展影響巨大,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
出版業既是全社會文明形態衍變的一個局部,也是創新性最活躍、最強烈、最迫切的一個領域。出版業的創新發展,我認為至少應該關注這樣八個方面。
觀念創新
觀念是行動的總開關。重視出版創新,首先要弄清楚出版的本質。
在人類文明歷史長河中,出版的內涵始終在變化。雖然“出版”這個概念,在100年前才傳入中國,但是出版行為卻歷史悠久。有人把我國出版史起點定格在文字誕生那一刻,甚至更早;也有人認為,應該定格在簡牘或者雕版印刷出現。各有道理。原因就在于衡量“出版”的時代標尺不同。對古人,人們會把諸子百家刻書于簡視作出版,會把傭書傳抄稱為出版;而對近現代工業文明形態下的出版,人們卻理解得比較狹義,或者說要求得比較苛刻,要求它至少具備這樣兩個基本要素:一是思想內容公開,二是批量復制傳播。哥白尼“日心說”手稿在抽屜里鎖了數十年,沒公開,所以不能叫出版;你寫了篇文章,被老張老王傳抄了一陣,這也不叫出版。
但是,無論針對哪個歷史階段,不管介質、載體、形態、方式發生了哪些變化,出版的本質都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那就是知識和信息的傳播。
歷史上,傳播知識的介質和方式幾經變化。簡牘存在了1500年,其中與紙介質共存了500多年。傭書業存在了2000年,其中與雕版印刷共存了1300多年??梢?,新舊更替從來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種生活習慣、生產方式、價值觀念或文明形態一旦形成,慣性很大。
在數字文明形態下,知識傳播從內容到形式又一次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形式上看,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完全不是一個物種;但從內容傳播的角度看,數字出版不再拘泥于形式,傳播方式更寬泛,內容更直接、或更深入、或更多樣。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出版不僅是傳統出版的升級換代,而且是真正的出版。因為它使出版業與整個社會更緊密地聯系、融合在一起,不再是一個行業孤島,更彰顯了出版的本質。這是我們出版業首先需要在觀念上、理論上說清楚的事情,也是我們探討開拓創新的大前提。
當然,觀念創新的內涵遠不止于此,還包括數字文明條件下所必備的開放、透明、體驗、共享、扁平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等一系列理念,以及對工業文明條件下形成的許多基本理論的顛覆或改造。時間所限,不再展開。
業態創新
業態一詞,上世紀60年代傳入我國,原指零售業的營業形態,近年來被引申為經營形態或行業形態。我們這里使用的,是它的引申意義。
傳統出版作為工業文明的產物,業態簡單而清晰:把知識固化下來,包裝一下,拿去賣錢,批量生產,B2C,一手交錢一手交貨,而且是賣方市場。
之所以會形成這種模式,原因很簡單,信息不暢,渠道不暢。但是在數字文明形態下,這種傳統業態存在基礎被顛覆了。用管理學大師德魯克的話說,“互聯網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零距離”。它不僅解決了傳統文明形態下供需雙方信息溝通不便、隔山買牛、捉迷藏的問題,而且信息獲取日益精細化。知識生產者不僅找到了讀者在哪兒,而且對每個讀者什么時候讀書、讀多長時間、有什么偏好等詳細情況都了如指掌,并且可以對用戶從多個角度進行無限細分。于是整個商業邏輯便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知識傳播于無形,羊毛出在豬身上,無需批量生產,上千億庫存也不復存在,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除了B2C,更多是C2C……。
事實上,近年來各種數字出版新業態如雨后春筍涌現出來,這完全正常。在傳統文明形態下,需求引導技術進步,比如二戰、冷戰推動了許多技術發展。而數字文明則不然,在需求引導技術進步的同時,更多的是技術進步創造需求。套用薩伊定律的說法,叫做“供給創造需求”。一款智能手機提供了幾百項功能,我可能只使用了其中很少幾項。其他功能,不是因我需要而提供,而是因有能力提供,誘發我的需求。
所以說新業態的涌現,是數字技術獨特功能的展現及發展的必然結果。隨著時間推移和市場檢驗,符合社會文明發展需求的模式就會沉淀下來,形成新型的產業結構、產業格局和產業鏈。
技術創新
坦白地說,傳統出版業技術含量不高。但數字出版不同,它處于技術前沿?;蛘哒f,它是前沿科技成果的產物。
近年來,VR、AR技術,已經全方位浸入出版領域。下到中學生觀察化學實驗、小學生了解生物生長過程,上至研究太空環境、天體物理、河外星系,VR、AR技術都在大顯身手,而且日益深入?!缎戮﹫蟆?015年就用VR技術再現了重慶客輪傾覆事件;《法制晚報》開辟了VR專版,并且推動設立了“虛擬新聞實驗室”;人民衛生出版社利用VR技術推出了《3D系統解剖學》;《悅游》雜志利用VR手段介紹世界各地風光;吉林出版集團開發了VR版《進入恐龍樂園》叢書……。2天前,由工信部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8世界VR產業大會”在江西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去賀信。馬云到會講了半個小時,探討了VR的現狀與未來。大會還專設了新聞出版展區,開辟了新聞出版分論壇。江蘇鳳凰出版集團、江西出版集團、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人民教育出版社等出版傳媒單位,和夢想人、紅色地標等一批與新聞出版單位有多年合作關系的VR、AR技術公司參加了大會并展出了相關產品。
在會上,馬云還講到了大數據云計算。他說,未來的世界,數據是重要的生產資料,計算就是生產力,互聯網則是生產關系。數字技術將給社會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赝霭鏄I,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正一步步成為支撐整個出版業的基石。傳統出版業在綜合管理、選題設立、編輯加工、按需印刷、智能物流、庫存管理及市場信息反饋等各個方面或環節,都在陸續搬遷到這個基石之上,數字出版業則更是大數據云計算的原住民。大數據云計算不僅催生了知識生產者的無限創意,而且給知識插上了翅膀,使知識產生了裂變,誘發了知識爆炸。
人工智能將對出版業的存在和服務方式進行深度改造。去年7月,國務院印發了《下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大數據智能、跨媒體智能、自主智能、人機混合增強智能和群體智能五大發展方向,均與新聞出版業有重要關聯。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進展,傳統出版業將被徹底重塑。實際上,近年來機器人已經走進出版業的許多崗位,如騰訊、新華社等許多機構都已經借助人工智能寫出和發布了海量新聞和評論。接下來,不僅大量枯燥、重復、高強度、高風險的工作將被機器人取代,而且人工智能已經開始向人類的情商和藝術創造力、藝術鑒賞力的高地發起了沖鋒,在語言修辭表達、科學論文寫作、劇情和結構復雜的文學作品創作等許多方面進展速度驚人。
區塊鏈是網絡生態進化的一個里程碑,是互聯網從信息互聯、人人互聯、物物互聯升級到價值互聯的重要標志。它對人類文明形態影響將是全方位的,遠不止一個比特幣。如果說區塊鏈在金融領域對人類的社會存在將產生顛覆性影響,那么,它在知識服務和信息傳播領域對人類影響還要更大。因為人畢竟是一個有思想的蘆葦,人類一切文明成果都是思想的成果,人類一切文化形態都是思想創造的結果。隨著區塊鏈技術深度開發,社會文化生態將被再造,出版傳播業將產生一場深刻革命。區塊鏈不僅使每個思想文化成果都可以長久存在,而且它的產生、衍變和運行過程亦將永久性記錄在案。區塊鏈既可以極大地提升文化創造的生產力,更將深刻地改變文化創造的生產關系。同時,區塊鏈技術將為文化產品版權保護提供強大技術支撐和法律依據。
上述僅僅列舉了技術創新幾個方面。數字出版技術創新實際上是一個龐大體系。如果說數字文明以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作為底層技術支撐,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和區塊鏈作為實現手段,那么客觀地看,數字出版技術創新還很不均衡,還亟待提升。過一會兒,大會將隆重發布“出版融合創新年度新技術應用”排行榜。上榜的這30個技術創新項目,實際上也只是整個技術創新體系的代表。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深切感受到數字出版技術創新的波瀾壯闊和洶涌澎湃。
產品創新
傳統出版的產品很清楚,就是白紙黑字一本書,而且千年不變。而數字出版的產品形態則發生了深刻變化。
數字時代,一種叫做“平臺”的神器借助網絡力量,像一匹黑馬從天而降,直入經濟社會舞臺中央,并且正在成為整個社會文明形態的支撐。
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服務領域也不例外。平臺也正在成為知識服務的一個重要產品形態,為特定人群、特定行業或全社會提供系統的、多層次的、多角度的知識服務。在中央文產資金近年來資助項目中,平臺類項目數以百計。
實際上,數字出版產品形態遠不止一個平臺,數字報刊、電子書、手機報、在線音樂、網絡動漫、移動出版、網絡游戲、網絡文學、微博、微信、公號、掃碼、博客、播客、客戶端、流媒體、富媒體、詞媒體、融媒體、微電影、裸眼3D、全息影像、現代紙書RAYS、APP、抖音、Flash、H5……可以說五光十色花樣翻新,全方位展示,立體化呈現,個性化服務,全天候互動,令人眼花繚亂。
為什么數字出版產品形態會變化多端?這是由數字技術特點決定的。
摩爾定律說:設價格不變,則每隔18-24個月,芯片性能就會提升一倍。換言之,若芯片性能不變,每隔18-24個月,價格便跌落一半。應該說摩爾定律只是一種觀測或推測結論,它還不是一個標準的物理定律。但是半個多世紀來數字技術發展實踐,證明了這個定律還比較靠譜。
隨著明年5G面世,網絡傳播能力還要強大幾十倍、上百倍,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信息傳播新領域開辟廣闊空間。面對可預見的未來,量子技術也將不斷實現突破,將使信息傳播方式產生質的飛躍,為信息傳播和知識服務形態的變化提供了無限可能。
所以,出版業未來發展不僅主要依靠技術引領,而且將產生層出不窮的產品形態。
營銷創新
稻盛和夫說,經營就是把哲學變成數字。
工業文明下知識服務營銷方式和商業模式比較清晰,因為它有一個明確物質載體,無論經過幾級批發,到了終點必然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數字營銷則不然。
我在出版業工作近30年,有一個事情始終沒搞明白,就是圖書按印張定價。按印張定價,本質上跟論斤稱沒什么區別,都是看重了它物質層面價值。實際上,知識和信息的價值在于內容含金量。范冰冰在網上只發了四個字“我很快樂”,就捅了天大婁子。你說她這個信息值多少錢?崔永元如果預告再曬出一份陰陽合同,你說他這個獨家發布又價值幾何?可見,知識和信息的價值確實不應論斤稱。從這個角度看,傳統出版似乎沒有真正做到尊重知識,沒有真正按照知識服務的本質規律辦事。
近年來,數字經濟來勢兇猛風卷殘云,迅速成為拉動全球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2016年,美國、英國、德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分別為58.3%、58.6%和59.3%。據中國社科院《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顯示,2017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7.2萬億元,占GDP比重32.9%,增長勢頭強勁,而且正在從數字經濟上半場的數字產業化,邁向下半場的產業數字化?!拔磥砥髽I只有一種,就是數字企業”,這已基本成為業界大咖們的共識。
數字經濟具有以云計算為核心技術引擎、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生態為主要商業載體、以開放共贏為主流合作模式等基本特征,與文化創意產業的屬性“特別和”。因此,對于推動我國信息傳播與知識服務業轉型升級,既鋪平了道路,又提出了挑戰。
在社會經濟不同發展階段,企業重心是不一樣的。商品短缺時代,核心競爭力是制造;商品豐盈時代,核心競爭力是營銷;消費升級時代,核心競爭力是產品創新;客戶體驗時代,核心競爭力是客戶運營。能否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對每個企業、每個人都是考驗。
數字文明下知識服務大體分為兩類:對于具有獨創性的思想文化成果,必須受到相關法律強有力保護,付費使用;對于不存在產權問題的知識,應該直接進入公共文化領域,免費共享。對這兩種情況,要采取不同營銷方式和商業模式,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管你是O2O還是新零售,是共享還是體驗,是場景化還是IP化,是品牌營銷還是文化營銷。
管理創新
企業管理,就像人的神經中樞,牽一發動全身。
1911年,美國管理學家泰勒出版《科學管理原理》,掀開了近現代工業文明企業管理序幕。一百多年來,管理思想從經驗到科學、從關注局部到關注系統、從關注生產到關注人、從關注物質到關注文化,管理理論不斷推陳出新,創造了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奇跡。
進入網絡時代,各種生產要素呈現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要求企業組織結構、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等核心要素必須做出相應調整,必須全面創新。
以往傳統企業并非不創新,許多馳名于世的百年老店,大都在創新之中一路走來。但是,數字文明使整個生態基礎發生了顛覆性變化。用戶變成了參與者;服務變成體驗;藍領變成白領;每個人都是信息節點;員工比決策者更深刻了解市場;信息結構呈倒金字塔型;企業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功能,吸納全球資源,進入無邊界生存;創客組織應運而生;海星模式、阿米巴模式登上舞臺;生態性企業群落逐步形成。
在這種情形下,傳統大企業存在的基礎便逐漸崩塌。以標準化、規范化、規?;癁槌霭l點的管理原則,反而成了企業創新轉型的阻力。一如阿里研究院副院長楊健所言,工業經濟企業規模越大,越容易喪失創新動力。規模優勢在快速顛覆式變革的數字時代面前不堪一擊。
其結果是,有些大企業并沒有做錯什么,卻在按部就班的傳統規則中走向萎縮,就像我們傳統報刊業。
問題出在哪兒?出在傳統企業創新套路往往是自上而下,按既定方針辦。這種方式在本質上制約了創新活力。如果說這種創新方式在傳統工業文明條件下屢試不爽,那么在數字文明時代,它就遭遇了強有力的挑戰。
數字時代的創新,不僅需要自下而上,而且往往從邊緣開始,風起于青萍之末,或直接來自外部。所以我們發現,許多在傳統意義上比較成熟、穩定、完善的行業或企業,莫名其妙地被一匹突然竄出來的黑馬跨界打劫,淘汰出局,就像微信完勝書信。
實際上,這背后有必然因素。這個必然因素就是新文明形態的力量。
當然這并不是說傳統企業注定要走向沒落。傳統企業如果能夠把新文明的精髓與自己優勢結合起來,完成基因的進化甚至變異,實現鳳凰涅槃,也會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因為新的文明形態不是空中樓閣,是從傳統文明形態中脫胎而來。只是,這種自我超越、自我革命是一件十分艱難和痛苦的事情。
人們常說,站在風口上豬都能飛上天。關鍵是,能否站在風口上,取決于你對未來發展趨勢的敏感性、預見力和決斷力。培生出版集團之所以常年獨占全球出版業鰲頭,就是因為它洞見未來,多年來步步走在時代前列。
人才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說,發展是第一要務,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不走創新驅動道路,中國不可能真正強大。強起來靠創新,創新靠人才??倳浀脑?,說到了問題的關鍵。
實際上,在所有的生產要素之中,人的因素從來都是第一位的,是根本性的。不管在任何時代,人永遠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要素。只是,在特定歷史階段,在面對文明形態大遷徙的過程中,那些有能力洞察未來、有能力駕馭時代列車的弄潮兒,他們所發揮的作用更加獨特。
在傳統文明形態下,生產方式總體上未曾發生根本性變化。1897年商務印書館成立,開啟了我國近現代出版業發端。直到今天,產品形態仍然是白紙黑字一本書。所以傳統模式下的骨干人才,與經驗的積累、技藝的精深有直接關系。我們的出版家全部是資深出版人。他們的精神永不過時,功績永載史冊,毫無疑問。
但是,面對新的文明浪潮,傳統行業從底層結構開始發生劇變,整個行業面臨浴火重生?!洞笥倏迫珪窂?012年開始不再出版紙質版,因為“維基百科”等新型知識服務方式登上了歷史舞臺。因此,傳統行業迫切需要一大批既了解本行業運營發展規律、又有能力駕馭現代信息傳播技術的人才。
在昨天數字出版業務培訓班上,第一個粉墨登場的便是一枚小鮮肉,叫施其明——數傳集團創始人、總局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總工程師、湖北省數字出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工程師。年紀不大,成就赫赫。其他8位老師也都是年輕人。他們有思想、有理論、有技術、有實踐,或娓娓道來,或侃侃而談,把數字出版的現實與未來、發展目標與實現路徑都說得清清楚楚。江山代有才人出,行業未來屬于他們。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事業前進需要人才,這地球人都知道;敞開大門,廣納四方之才,這誰都會說??墒侵仔须y。為什么呢?因為大凡人才,多是有知識、有能力、有思想、有專長。他們大多有個性、有主見、有尊嚴,習慣于用客觀標準去評價事物或衡量是非,而不是看臉色、看風向。這就對用人者胸懷提出了考驗,更對我們體制的某些弊端提出了挑戰。韓信在項羽那里就是個門衛,到劉邦那里便成打天下的頭號功臣;馬云出道前就是個中學英語老師;微信發明人張小龍在到騰訊之前也并不那么出色;豬八戒網創始人朱明躍原來也就是個普通記者??梢?,時勢造英雄,環境造英雄。重視人才,就要為人才營造一個良好的奮斗環境和體制環境。
政策創新
對于推動數字出版創新發展,黨和政府態度十分堅決。2014年中央發布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這個“意見”意義重大,不僅為我們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還明確了新興信息傳播手段也是媒體等許多觀念,拓展了我們以往對新聞出版業的狹隘理解。在此精神指導下,“數字出版”這一產業形態的確立及發展戰略,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準,正式體現在國務院制定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與此相呼應,“數字出版”作為數字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并被國家統計局列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之中。
落實中央戰略部署,原總局與財政部多次聯手行動:2014年4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2015年4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7年3月聯合印發了《關于深化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工作的通知》。與幾次文件相伴隨的,是中央財政對我們行業改革創新和融合發展上百億元的資金支持。
在與財政部做好積極配合的同時,原總局、包括原總署還做了大量深入細致、卓有成效的工作。2017年6月印發了《網絡文學出版服務單位社會效益評估試行辦法》,2017年11月印發了《數字出版業務流程與管理規范》,2018年2月印發了《新聞出版廣播影視企業版權資產管理工作指引》,2018年3月印發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改革發展項目庫項目評價指引》和《關于加快新聞出版行業智庫建設的指導意見》……。
我們在全國14個省市區建立了國家數字出版產業基地,打造新興業態產業集群,2017年總產值達到1979億元,資產總額2072億元,利潤299億元;在全國設立了20個融合發展重點實驗室,聯合產、學、研集智攻關,近百個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相繼展開,并產生了一批具有引領性的重點項目;建立了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實現創新項目的設計、規劃、儲備、資助、實施、督察、推廣全周期管理;獎勵了一大批優秀示范單位和示范項目,為行業創新發展樹立標桿;組織新聞出版單位與各種所有制金融機構,開展多種形式的項目推介、項目洽談、項目對接及路演活動……。在行業十三五規劃中,我們針對12個重點領域,確立了83個重點項目,通過項目帶動戰略,來推動行業的創新發展。
在新一輪改革中,國家新聞出版管理業務又與廣電業務進行了剝離,合并到了中央宣傳部。這是一個重大變化。它將對行業發展產生重要的積極影響。從建國到現在近70年,我國出版管理機構幾經變化,機構名稱先后改變12次。每次調整都與國家形勢的發展密切相關。這次調整,相信會進一步推動我國出版業走向市場,走向創新發展、健康發展。
在不久前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話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推動各類文化市場主體發展壯大,培育新型文化業態和文化消費模式,以高質量文化供給增強人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要堅定不移將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激發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倳涍@些重要講話和思想,既是推動我們行業創新發展的動員令,也是進軍號角。
衷心希望和祝愿我們這個古老的行業,在新時代的雨露春風中,在文明變遷的重要時刻,煥發青春活力,化蛹成蝶,走向新的輝煌!
謝謝大家!